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9
网站首页 >> 海外生活 >> 正文

一个新移民的感言

发布日期:2018-05-26 00:00:00

近日看了《联合早报》的头条新闻,标题是:“政府从多方面着手,让新移民融入社会”。

我算不算新移民?我来自台湾,婚后成为新加坡公民,但却没有住在新加坡,而是移居到纽西兰约七年多,去年底才返回新加坡定居。

去年初,全家人决定返回新加坡,一来为丈夫的工作,二来则为女儿的学业和心愿。9月下旬送走了搬家货柜,正式踏上回家的路。我们的房子因之前的出租期未满,所以只能另行赁屋而居。甫抵新加坡,丈夫即因公到他国出差,留下我和女儿自行面对新生活。

遇上不诚实德士司机

第一天送女儿上学即碰上不好的德士司机,听出我的口音不是本地人,绕远路不说,当我察觉过了半小时仍在住家附近兜圈时,客气请问司机,他竟凶恶的质问我:那你说呀,该走什么路?这可难倒我了。六点半出门的我们,直到八点仍到不了学校,女儿被罚洗厕所,而我,则是有着说不出的难过和自责。离开学校,问明如何搭巴士,我一站站的学,每天带着女儿上学放学,努力克服这一天所带来的阴影。

事后,证实德士司机的确不诚实,不只绕远路,车费也贵了两倍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记下他的车号投诉,我只能苦笑以对,我才到这个国家第二天,对这里的一切都还如此陌生。

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空空荡荡,货柜尚未抵逹新加坡,生活的不便可想而知。于是,我一如在纽西兰生活的习性跟邻居打招呼,道早问好,岂料邻居竟如避瘟疫一般立即躲开,或直接将门用力关上,带着笑容的我只能楞在原地。我不过是想请教哪里可以找到洗衣店而已。

备感挫折的我,一直不明白为何新加坡人如此冷漠,抑或新加坡人并不欢迎外来的移民?为了应付这些琐事,我必须自己想办法。在住家附近有一个小型的商场,我找到了洗衣店,将衣物送去洗(日后才知道,收费是本地人的两倍),并购买生活用品,一日三餐也总在那儿解决。

一天,在小商场的咖啡店中和女儿用晚餐,有几个年长的大哥们见我和女儿讲福建话,于是大家聊了起来,这竟是我到新加坡的第一批朋友?这几位年长的大哥们知道了我的窘境,忙跟我介绍我的新环境,从地理位置到交通,从买邮票寄信到买菜……又跟我介绍了一些住在周围组屋的邻居们。至此,我的新生活才算见到了一丝温暖。

邻居对我越来越友善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改变,邻居们对我越来越友善,隔壁邻居也开始和我攀谈。而我,终于可以从刚回到新加坡做新加坡人时的委屈泪水中解脱。

我回想着那一段不开心而差点得到忧郁症的日子,发现我所难过的,并不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是心理上的伤害,人情的淡漠和莫明的被拒,使我在初初要做一个新加坡人时备受煎熬。在返新之初,我有些心理上的挣扎,实在是,纽西兰是一个很温馨的国家,任何人都可以和你聊上几句,更不必说伸出手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多种族融合,非但没有破坏他们的热情,反而让他们互相学习。

可是我总是告诉自己,新加坡和我有着相同的背景,相同的种族和文化,而我也向来习惯于不同族群的交流,互相学习和欣赏,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新加坡生活得很快乐。可在自己的土地上,才发现自己竟是那无依的游子,没有温暖的灯火在等待,不禁伤感于自己的过高期待。

事后,我交了许多好朋友,和左邻右舍的关系也熟络了起来,才慢慢解开心中的迷惑。原来,新加坡人在早期是热情而活泼的,他们欢迎新移民的加入,并协助他们适应新生活。可是,太多的辜负和伤害,使热情的新加坡人渐渐的充满了戒心,不敢再轻易相信外来的客人。我相信,在本地居民关上这扇门之前,也曾有过挣扎。

所以这则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而黄根成部长的一席话更是发人深省。“新加坡人应以开明的态度,欢迎新移民,而新移民本身也要设法融入本地社会……吸取之前作为移民社会和如今多元种族社会的经验,新加坡人更善于处理新移民融合的问题,对此有更高层次的了解与容忍。”

如今,丈夫回到新加坡,协助我认识新加坡的种种,而我也找到了一直热爱的教育工作,我安定了下来,开始欣赏新加坡特有的文化,并安心于它优良的治安,交了许多不同种族的朋友,彼此交流。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适应了这美好的国度,邻居的马来同胞,楼上的印度太太,大家都成了天天问好的朋友,我不再为了生活琐事而烦心,更不再为了被人排拒而落泪。顺道一提,我已于年底搬回自己的家,而我家附近的商场洗衣店,不但可以收衣物去洗,还帮我送回来,更重要的,价钱绝对合理公道。而我,当然忘不了当初的第一批朋友,三个加起来近二百岁的老大哥们,过年除了回去拜年,少不了再自嘲一下刚抵新加坡的糗事了。

一个不能打开心门的人,看不见沿路美好的景色;一个不能给别人机会的人,找不到真心对待的朋友。我仍然相信,好人远比坏人多,只要细心的观察,不但可以让家人安心,也能让自己开心,更能让远来的新朋友觉得窝心。而新移民也一定要自爱,接受他人协助的同时,不要忘了感谢,感谢别人对一位陌生人的协助,感谢他们对陌生人的包容,更感谢他们接受一位陌生人和他们分享他们辛勤耕耘的乐土。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