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原创美文:一碗热粥

发布日期:2018-01-24 00:00:00
    
    昨天回到老家看望老父老母,晚上母亲熬了一锅新玉米做的粥,用大碗盛了,端给我们,一边说:“多喝碗,一路上身子暖和!”金黄色的稀粥盛在碗里,热气腾腾,喝到嘴里,就有一种细细的香甜,二碗落肚,一股暖流从丹田涌出,暖遍了四肢,面庞也有些热乎乎的。饭罢,与妻儿骑着摩托车回来的路上,尽管凉风袭人,也不觉十分冷。啊,几十年了过去了,父母所能奉献给儿女的还只是一碗玉米粥!但又何止是一碗玉米粥呀,那分明是痛爱儿女的一颗心。

    父母都已经年近七旬,身体不太好,手脚也不太利落了,但他们不听劝说,仍然种了“口粮田”,所产的粮食,一点小麦、玉米,仅供自家食用,因为他们吃惯了自己种的新鲜粮食。每年秋天,母亲都把最成熟籽粒最饱满的玉米挑出来,挂在墙头上晒干,然后用手把玉米粒一颗颗地搓下来,用簸箕颠簸干净,到磨房里碾去皮和脐,磨成最细的面,专门做粥用。我们家乡都把这种粥面叫“嘎渣子”。走的时候,她装了一小口袋粥面给我,还一遍遍地唠叨,回去天天晚上烧了喝啊。

    我就是喝玉米粥长大的。小时候农村里特穷,饮食很单调,每天吃的都是用地瓜干为主料做的煎饼和窝头,玉米粥几乎是三餐必备。每晚上一家人都聚在昏黄如豆的油灯下,“嘘、嘘”地就着咸菜喝热粥,也听惯了母亲用刮锅刀把大铁锅刮得“吱、吱”的声响。一家人围坐在锅台边,炉灶还有余烬,屋子里还有些未散尽的炊烟,我们姐弟一边吃饭一边嬉闹,其乐也融融。

    记得爷爷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锅粘粥,小锅菜”,也就是说用大锅做的粥,因为粮食熬得最烂,所以耐喝,而用小锅炒菜,一般不会太过火,风味最佳。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不知是不是有人写过一本《中国人的粥文化》这样的书,我想中国人就是喝着小米粥一路上繁衍着我们的黄河文明。旧时的人,当兵也好,皈依佛门也好,就是为了有一碗粥喝。逢有灾荒年,也有乐善好施的人,开个“粥厂”,施舍一碗粥来普济众生。
    
    做粥的原料有很多,小米、玉米、绿豆、莲子八宝,有许多做粥的名堂。街上开了许多“粥店”,想必有许多花样,因阮囊羞涩,我从来没涉足过,而且我总觉得玉米粥才是最正宗的,才是最热乎的。特别是在寒风凛冽雪压枝头的冬月里,一家人围坐在红红的火炉旁,每人盛一碗粥,不需要美味的珍馐,不需要华美的桌布和豪华的灯饰,也不需要盛满红酒的高脚杯。一家人一边喝粥一边拉些家长里短,眼里散射出满足的柔光。那份温馨,那份平谈,那份温暖,我觉得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就是这么一碗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用的,对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那些漂泊在外打工谋生活的人们来说,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嘘寒问暖,喝一碗热粥啊,一碗热粥就是浓浓的亲情。对于老人们来说,子孙绕膝,唠唠嗑,给儿女们做碗粥喝,那就是享受天伦之乐吧。杜甫望着那些无房可居的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我却希望天下的亲人们每天都能团聚在一起,吃着家常便饭,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呢。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