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为什么我们读不懂西方名著?

发布日期:2017-10-19 00:00:00
   我读了数十种西方名著,真正理解的不多。读这些世界名著,感觉太晦涩,太难以下咽了,很多时候让人如坠云雾中,真正让我欲罢不能、手不释卷的太少了。像《呼啸山庄》、《双城记》,读了几十页,仍旧不知写的是什么,数次扔下又拾起来,仍旧又读不下去,最后只得作罢。这些作品大多没有浅显易懂的词句,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只有陌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诡异的表现手法,难记的人名、地名,有时觉得自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屁孩。

    或许要读懂这些书,需要有相当强的定力和欣赏能力。何况现在的社会处于一种浮躁功利的文化快餐时代,人们在空闲时间宁愿坐在沙发上一集复一集地看肥皂剧,或是玩手机上的小游戏。当然,世界名著让人这么不待见,还会有另外原因的。以我之见,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吧。

    其一,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所见到的这些作品一般是英文、法文和俄文原著的译本,作者主要生活在十九世纪或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几乎没有当代作家,不外乎是莫泊桑、狄更斯、马克·吐温、契诃夫、巴尔扎克、雨果、大小仲马、托尔斯泰、海明威等数十人,常见的作品也就上百种,这些作品的译本很多,是书店中书架上的常客。这些作品一般描述的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生活,与国人现在的生活有极大的差距。试想,我们对当今西方的文化与社会尚不太了解,何况是一两百年前的呢?文化背景的差异简直可以用“阴阳两隔”来形容。作品中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仪式、社会变革等,一切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陌生,以至于让我们无法进入作品的境界。

    凡读过俄罗斯和苏联作品的人,都会觉得里面的人名是最要命的,很长,有太多的“司机(斯基)”,我手头上有一本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里面有一个名字“叶夫多克西娅·库克申娜向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我的天!竟然有19字之多,中文译名如此长,俄文音节大概也肯定少不了。

    其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西方名著中一般都充斥着场景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介绍,这也许体现了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迥异之处吧。《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故事结构也很奇特,美与丑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但书中有大篇幅的中世纪巴黎的景物和建筑的描写,这些描写的篇幅甚至能够超过故事情节,也许作者雨果是个学者,对建筑学深有造诣,但我们对巴黎的建筑和历史知之甚少,因此不忍卒读。与此相反,中国的“四大名著”、“三言两刻”,一般以叙述故事为主,除《红楼梦》外,都以情节的离奇曲折见长,场景描写一般比较简短。大量的非故事情节的描写,让我们感到非常乏味,这也许是因为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想象又过于丰富的缘故吧。

    其三,翻译的问题。西文的语法比汉语复杂得多,就英文来来说,其句子中有太多的连接词和各种从句,句子很长,如果直译成汉语,将会十分别扭。译者既要尊重原著,又要使其符合本国人的语言特点和阅读习惯,“鱼与熊掌兼得”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好的译者需要精通两种文化,娴熟地运用两种语言。成功的翻译,是对一部作品的再创作。就这一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名著来说,我觉得《包法利夫人》翻译得不错,能够轻松读下去,而且引人入胜,好像比较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

    世界文学名著像沙子里淘下的金子,流芳百世,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毫不怀疑这些名著的文学价值,也不是诱导大家不去读世界名著。我认为,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开阔眼界,必须读世界名著。但要让人人都爱上这些西方名著,也不是那么容易。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