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0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又到中秋赏月时

发布日期:2017-10-04 00:00:00
  





又到中秋赏月时

    张桂辉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忽然想起欢度中秋的一个重要环节——赏月。据史料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传说,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这天,恰值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思念心切,便在是夜赏月、吃月饼,祈盼她早日归来。

    中秋赏月的习俗,所以世代相传,得益于文化名人不经意间的“助推”。比如,杜甫。干元二年(759)九月,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史称“安史之乱”。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是年秋,身在秦州的杜甫,创作了《月夜忆舍弟》一诗:“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无疑,《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表达了杜甫对几个“失联”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往,兄弟同在故乡,不说朝夕相处,也是经常联系。如今,兄弟因战乱而离散,生死不明,牵肠挂肚。这首诗,反映了颠沛流离的杜甫,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之月,倍加思念生死不明的兄弟,以及痛惜国家山河破碎的心情。

    千百年来,一句“月是故乡明”,成了人们中秋佳节思念故乡的“共同心愿”。于是,在中秋这个传统佳节期间,除了吃月饼,还得要赏月。《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有唐以来,以中秋赏月为主题的诗不少。唐代诗人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中写道:“月似圆来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自家庭院里、楼台上,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待到皓月当空,分而食之,甜甜美美,其乐融融。

    故乡,通常指个人出生的地方。65年前,我出生在福建莆田,但我赏月的“历史”比我的年龄短多了。莆田地多田少,因“盛产地瓜”,而被人戏称“地瓜当粮草”。其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人常常连地瓜都吃不饱、没得吃。我上小学时,不止一次是饿着肚子去学校的。在故乡,民间自做的月饼好像吃过,但却不曾赏过月。可想而知,在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徒四壁还漏风的生存环境下,谁有那个心情和雅兴去赏月?正因此,后来才举家移民闽北山区。既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也是为了改变生存环境。那时闽北,交通不便、田多人少,吃饱肚子基本没有问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样道理,食不果腹,度日如年,包括文人墨客在内,怕也未必有心思赏月呀。我少年时代,平时也好,过节也罢,最期盼的不是“好玩的”,而是“好吃的”。赏月也一样。记忆中,直到成家立业、日子殷实之后,这才萌生了赏月的兴趣。而赏月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是步入中年阶段才养成的。每逢中秋,赏月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皓月当空,遐思泉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就会在耳边回响,往年过中秋一些难忘细节,就会在眼前再现。

    比如,六年前。女婿小吴有位学生,在呼和浩特发展,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三番五次邀请我们过去观光做客。盛情难却,2012年,中秋、国庆,连在一起,与今年一样,有八天长假。我和老伴便随女儿女婿,从厦门直飞呼和浩特。先前了解,在呼市,东河广场、如意广场、敕勒川公园等,都是赏月的理想之地。可是,因为中秋晚宴,耗费较长时间,加上人生地不熟,我们饭后便直接回到了宾馆。呼和浩特市,不是一般的平原,而是地势比较平坦的高原。虽然,市区海拔1040米,好在晴空万里,且我们所住的客房,楼层较高,视野开阔,我便在一个靠东的窗户前,透过玻璃,一心赏月。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是:因为,呼市离天“比较近”,所以,月亮显得“比较大”。

    又如,去年在庐山,陪岳父岳母过中秋。酒香菜美,食欲大增。酒足饭饱后,似醉非醉的我,独自一人,迫不及待到楼下小坪上准备赏月。庐山柏树路,农业银行宿舍,屋后(东面)便是海拔1200米的“大月山”。受其遮挡,月亮迟迟升不起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越是心急,月亮升得越慢。当一轮明月从大月山的树梢上缓缓“亮相”时,我发现,庐山的天幕,如一块洗的干干净净、熨的平平整整的巨幅蓝布,月亮在群星的拱卫下,点缀在蓝色天幕上,笑眯眯、喜滋滋把银色光芒慷慨地洒向人间。

    宿舍正前方,是位于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的“月照松林”。庐山·沐月——是国内十大赏月胜地之一。这里盘岩悬露,纵横迭置,嶙峋怪异,周边一带,全是挺拔的松树,松涛汹涌,翠影婆娑,宛如整装待发的天兵;石壁上,维新四公子之一、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所题的“虎守松门”、“松涛虎啸”等石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是我当年在庐山工作时,留下的印象。柏树路与“月照松林”中间只隔着“东谷”, 距离不过三四里,但我们毕竟过了“浪漫”的年龄,所以,只在原地放飞思绪,为在那里赏月的情侣们祝福。

    中秋,明月高照,万家团圆。家与国,不分割。成龙先生在《国家》中唱道:“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而《说句心里话》《兵恋》等不同歌曲中,都有句相同的歌词:“有国才有家。”都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军人出身的我感悟,只有坚固的国防、富强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城乡居民,才有安稳的家,才会心情愉悦。心情好了,无论在哪里过中秋,都一样的美好;生活好了,不管在何处赏月,都一样的开心。反之,假如战火纷飞、亲人流离失所,纵然杜甫再世,怕也不会觉得“故乡”与“他乡”之月,有什么明显区别,或者更大更圆更亮的。【全文2421字】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