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留学故事 >> 正文

校园纪事

发布日期:2017-09-22 00:00:00

几年前,到美国来攻读MBA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现在如愿以偿,而两年多的校园生活也给我留下了丝丝的回忆。初到伊始 在北京拿到签证一个月以后,我就来到了俄州的新城机场。外面正下着大雪,学校国际学生中心的凯茜一走进大厅就径自向我走来。我很快明白,一个中国人夹杂在一大群美国人中间是很容易被辨别出来的。凯茜带我去买了菜,就把我送到了早已预定好了的学生宿舍。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这间空荡荡的屋子里,心里不禁想到:“这就是新生活的开始”。入校以后,印象最深的是凯茜在欢迎会上,向二十多个国际学生介绍的“适应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鲜感,戴着“好奇镜”看世界;第二阶段是挫折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冲突;第三阶段是重新发现自己的位置。她并画了一个U字型来曲线来说明。曾几何时,我的感觉常常掉进了这个谷底,思乡、怀旧、惆怅,思念遥远的东方。克林顿来访 驻校不久,三个美国的大学生也陆续来到了宿舍。和我分享高低床的是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虽说学历史,却迷恋打鼓,周末常常出去表演。毕业以后,他真的学非所用,成了一名职业鼓手。 学校刚开学,正是克林顿准备连任竞选的时候。他这次来新城自然是筹款、拉选票。克林顿来校做演讲的消息传开以后,学生阵营立即出现两派。“克林顿迷”派立即行动起来,我们寝室的另外两名学生半夜十二时批着被褥、冒着严寒出去排队。按规定,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学生证拿到一张门票,运气好还可以与克林顿共进午餐呢。另一派可能是克林顿的“反对派”,毫无兴趣。第二天上午,我出门的时候,克林顿已经用过午餐,正在和体育馆门前的学生们握手,四周有骑警和巡警巡视着。还有人举着“反对流产”的牌子列在路旁抗议。几天以后,我就看到一些学生拿着与克林顿握手的照片沿路给人看。

走进教课刚开始上课怎么也适应不了,几乎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这与我的英语“自学成材”有关。在中国,我在学校里学的是日文,后来靠背字典、做习题通过了英语考试。一旦真刀真枪的干起来,我那点功底基本上就不管事了。好在我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都比较好,加上英文教科书也是通俗标准,就是听不懂也可以拿“A”。MBA课程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经济,财政,会计,管理,信息面面俱到,不深不透,但很综合。作业是以“项目”为主,具有实战功能。学校的教学水平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排名第八。必修课学完了以后,关键就是选修课怎么选。很多学生偏重于信息系统,因为它靠近计算机,比较容易找工作。在美国,大多数人把工作看得很重是可以理解的,有了工作才能够谈其他,学习则是为找工作服务的。附近大学数学系的中国学生就个个都转向了计算机专业或加选了计算机课程。然而,我对这些热门课程实在没有兴趣,就精心挑选了几门国际市场学的课程。今天我在一家美国公司里工作,这些课程大都派上了用场。助教老板鲍勃是一个和善的老头,经济系的教授和主席,平时不乏幽默。他曾去过中国八次,还在我的老家执教半年。

他对他的中国学生素有好感,和好多人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我所知,他第九次去中国是在深圳讲授经济学,并由当地的一名学生承包了所有的费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鲍勃招我做助教的一个潜在原因。我是在入校两周以后认识他的,当时学校里的中国人不多,他的俄国助教毕业,我就接替了这个职位。除了免学费以外,每个月还有一定的生活费,不用另外打工。对于攻读MBA的学生来讲,一般是不多见的。在附近的一所公立大学里还有上千名从大陆,台湾和香港来的中国学生,靠助学金维持的一般也是大陆学生。不过,他们绝大部份是学理工科的。鲍勃的研究兴趣是中美贸易,并和新城商会联手做课题,为中美公司牵线搭桥。尽管我没有选过他的课,却也曾经泡在图书馆里为他找资料。做RA(研究助理)和TA(授课助理)不一样,不用教课,也不象理工学生那样要做实验,这样我就没有压力。资料检索,增订教科书,监考和改作业是常有的事,有时要应付系里的七,八个教授、副教授,就一定得把时间安排好。国际学生由于学校不允许国际学生在校外打工,第二个暑假,我只好在学校登记资料室打工,帮助清理尚未进入计算机的老的学生档案。

不期发现了几个三十年代来校念书的中国学生,当年的照片依然如故,想必她们现在都已经七老八十了。可想而知,学校招收国际学生已颇有年头。每个星期三下午,国际学生俱乐部都会有一次聚餐,食品由十几个国家的学生轮流“做东”。这是交流语言的好机会,第一学期我每次都去,也帮忙煮过“北方水饺”,很受好评。那一次应该说是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通力合作的成果。通常,国际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具有传奇色彩入学的三个俄国MBA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据说,他们是由学校的教授在俄国访问,将他们推荐过来并为每个人安置了助教职位。而后来入学的一个俄国ESL学生,行为迥异。她开始向一个中国学生学麻将,后来缺课,最后没有一门课达到“C”。第二个学期,我就再也没有在校园里见到过她。后来才知道,她移民美国是因为母亲嫁给了一个美国人。校园掠景尽管不如想象的那么大,校园里却是宁静的。所有建筑物清一色古色古香的米黄色,绿色的草坪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曾经摆在大楼门前的麦当劳红黄拱桥也被拆去,因为学校的图书馆就是他们捐赠的,现在广告期已过。广告拆去以后,校园显得更加宽敞、宁和。

 校园中间是一个艺术造型的天主教教堂。尽管校长、副校长必须是神父,保持传统以外,任何课程和学生活动都毫无有宗教色彩。师资中间有信天主教的,基督教的,也有无神论者。到了周末,教堂门庭若市,而我的几个室友却从来不去教堂。学校以男子篮球出名,曾于1986年获得过全美大学联赛冠军。尽管近几年赛况不佳,每遇大的赛事,就可以在校园里看到啦啦队员们脸上涂有学校名的缩写。我在美国西海岸的SAN DIEGO旅游的时候,曾遇到一位当地人。谈起本校,他毫不陌生,因为他在电视上多次看过本校的篮球比赛。毕业近一年,为了给家里再寄一些照片,不知不觉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园地,她依然如故。漫步在绿荫的小道上,脑海里也时常泛起那些难以抹去的回忆。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