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回眸一笑 我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连载十六)

发布日期:2015-12-17 00:00:00

作者:张鹤立

http://usaphoenixnews.com/uploads/ueditor/upload1/201508/1439518720449854.jpg

2015年8月10日,张鹤立在澳大利亚珀斯的重点高中Perth modern school上中文课

十八、水漫金山

天好冷啊。又是那种感觉:冷气一个劲儿地往心里钻,往骨头缝里钻。楼里面空荡荡的,一点人气都没有。寒冷弥漫着,把我们浸泡在里面,甚至觉得建筑物里的温度比外边还低。外面,阳光毕竟还能偶尔一顾,而楼里面的光线大大减少,变得阴森森的。我们这些当老师的还可以将就,可是孩子们在这么冷的环境里怎么学习呢?这不是让孩子遭罪吗?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一长,有谁还能接受呢?

我又想一个办法:孩子少,就不在教室里上课,而到教室北侧那个小房间里上课,这个小房间原是老师的备课室,也就六七平方米的样子,装几个孩子还可以。为了省钱又省事,我们到街上花几块钱买几个炉芯,把炉芯在墙角处放好,找几块砖头砌起来就成了土法上马的炉子,点上几块蜂窝煤就可以取暖了。虽然还离不开一个“冷”字,但感觉毕竟有些不同。

至于其他的房间,还有走廊爱怎么冷就怎么冷吧!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们的腰包也不允许我们有那么多的顾虑。

这栋大楼好像也嘲笑和看不起我们这班人马,想要给我们点颜色看看,似乎沉重得要塌下来。这分量从我们的头上一直压到心上,让人很不轻松,很不舒展。包括我在内,好多老师的手不是变成了胡萝卜,就是像张开的小孩子的嘴,纤纤玉手和我们这些女孩家早已说再见了。你看那个马丽吧,手上一块红,一块紫,和那美丽的脸蛋一点也不协调。

水管也都冻了,不过那时还不懂这意味着什么,也没太在意。

这段时间,老师们忙活着这三十几个孩子,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一点也不敢出什么差错。对孩子负责,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负责,追求每一次活动的成功,这原本就是我们的习惯。再加上大家都知道,别看孩子少,这可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是我们唯一的实验田。怎么让社会信服,怎么让家长认可,怎么用事实说话,怎么一炮打响,怎么扩大招生,怎么站稳脚跟,跟这些孩子的教育成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老师们也都格外卖力气。

跑掉鞋跟的那位小陈老师,此时是教学主力。这个女孩聪明,有灵气,方法掌握得不错,而且也很受孩子爱戴。她使用的方法有“先背后认”、“跟读训练”,很快又加入了“文中识字”,孩子们的长进每天都可以测量,每天都有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个叫孙莹的小老师,学美术的,也很尽心尽力。一个叫董倩的老师,是学音乐的,唱起歌来跟歌星差不多,这时承担中班的教育工作。毕竟孩子少,又是冬天,也不太好施展拳脚到外面折腾,于是,我就把这段时间开发出来,利用每天早晨动笔写我的“育女回忆录”—《托起童星》这本书就是此时完成的。

那时我睡在三楼,我的“宝榻”就是从纺织厂买回来的棕床板。为什么棕床还加个板字呢?因为说到底这不能称其为床,作为床起码应该有四条腿,而它没有,床板的两头各垫一张桌子使其成为床。我早晨起来,被子披在身上,一边往手上哈气,一边笔走龙蛇。天气冷有个好处,就是头脑清醒,思维活跃。所以,不太长时间,《托起童星》几万字就脱稿了。

不过,那时没有想到发表,就把它放在抽屉里,一放就是几年,一直到1995年,才想到把它变成铅字,当时仍没太高的期望,只想对这段工作有个记录,对这段历史有个交代。谁知它的影响大大超过我的预期,好多家长看了爱不释手。沈阳的一个家长对我说,她一连看了六遍,她和她丈夫抢着看。

多亏有这么一点儿安安静静的时间,不然日子一长,当初很多镜头和片段大概就会变得模糊起来。那时,我是一个真正的家长,一个负责任、充满爱心和思考的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后来我的角色就变了,更多的是老师、是办学人,而母亲的角色越来越淡。如今回想起来,那段“育女经历”就显得格外珍贵,不可再得。它让我有太多的体验、感受、认识和思考,而这些过程和结果是不做母亲根本无法拥有的。那是一个女人,一个做妈妈的一段特殊的经历。

说到《托起童星》,当时写着也并没有什么感觉。十几年后,也就是2005年我才想起来把它又重新看了一遍,这一看不要紧,还真有新的发现。书虽然字数不多,也没有经过精雕细琢,但是真诚而独到,容量还不小,价值也不可低估,它反映了我的幼儿观、家长观、教育观、教师观等等。

如果现在有家长问我,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也就是培养目标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培养,或者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搞好素质教育,我就会把这本书推荐给他。因为这本书涵盖了上述这些内容。

这之后,虽然我的教育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严密,但由于教育别人的孩子总是要受其家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限制,而使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行为受到干扰,发生变形,所以都不能更真实地反映我对教育的理解,不能更充分地反映我的教育设计与方法。而《托起童星》不然,因为是培养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多顾虑和阻碍,可以任我发挥,所以能够更充分地反映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行动。

这本书基本表达了我的培养目标,那就是要打造一个全人。

这本书,从培养张玄的阅读能力、伟人意识、自由天性、自然亲情、博爱精神、不屈不挠的性格、独立思考、创造能力等方面,反映了我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思考和行动。有些指向情感世界,有些指向意志品格,有些指向人生品位,有些指向各种具体能力,其间既有培养目标的思考,也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只是,对女儿的教育并未能够按这种思路坚持下去。在她五岁多的时候,办学工作占用了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使我对她无暇顾及而不得不中断。

本来,我是不希望她成为常规学校中的一员。因为,我对常规教育有很多质疑和批判,我认为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其付出和收获难以相称。人进入到这种“程序”中,只有在被极度扭曲之后,才能被贴上“合格”的标签。

但是没有办法,当女儿九岁的时候,我考虑到为了让她的生活有一点规律,还是不得不妥协,把没有上过小学的她送到一所重点中学去读书。这之后,她经过磨合,然后又露出头角,在十五岁的时候,考进一所重点大学,并在十九岁的时候,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录取,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虽然,按一般人的眼光来衡量,她后来的发展还挺让人羡慕,但是可能只有我知道她的损失有多么惨重。在她进入常规教育的轨道之后,她必须放弃很多,而终于就范。于是,她才有所谓的优秀和成功,但这种评价与我以前的期望和目标,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我至今也无法说清,我当时到底应不应该让她进入常规学校。假如她继续自学,又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依然让我难以释怀。

在学校教育中,孩子们可以享受群体生活,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如果学校的环境比较优越、资源比较丰富,同学之间的影响、互动、碰撞和激发,的确会产生很好的效应。(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就有这样评价,其实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非常有限。也许是因为我的老师们水平有限的缘故,而从同学那里得到的反而会多一些。)但我感觉,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承担这个责任。如果学校的环境糟糕、氛围很差,孩子们带来很多社会上的“垃圾”,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包括师生关系,又很不尽人意的话,将会对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去上学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不上学的话,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又靠什么来培养?也许,像中国过去的私塾或者像今天的小组式家庭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调整方式。

后来,我们又发展了小学、中学,其初衷就是给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环境。不过,多数家长并不理解,这又是教育改革者的尴尬与无奈。

在一个人的培养过程中,遗传、环境、学校和自我教育,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而早期教育则是我进行思考和实践中的一环。这些,留待以后再反思、研究吧。现在让我们把镜头重新回放到1991年冬季的一个凌晨。我睡得正香,迷迷糊糊、隐隐约约听到一种怪怪的声音,有点像汽笛,可仔细一听又不是。这时我逐渐清醒起来,屏气凝神仔细分辨,突然意识到是水在激注奔流。怎么回事?我一骨碌爬起来,披件衣服,蹬上鞋子冲出门外,到了教室门口才听清,那声音是从二楼传来的。

我跑下楼梯,只见水像瀑布一样正从二楼楼梯往下倾泻。我急忙往下跑,到二楼一看,水从左右两间教室顺着房门底部的缝隙激涌出来。我还没站稳,鞋里已灌满了水,再看教室,里面成了一片汪洋,上面还飘着鞋子、盆子什么的。我急忙趟着水进了东面的教室,发现水是从卫生间里涌出来的。再到卫生间一看,那真是一道奇观,只见几道水柱正从自来水管的若干裂口处向外喷射,喷到屋顶上、墙角处,好像高压水龙头,那么激越,有一种一往无前的劲头,好像要把房顶穿透。墙角屋顶上的水和着白灰粉末一起落下来,哗哗啦啦,水雾腾腾。我想冲进去,尝试了一下,除了弄了一身水之外,不解决什么问题,因为那好几个冻裂之处,光凭两只手根本不能抵挡。

你看看,这可是水漫金山啊!住在屋里的老师们居然没有听到,还在做美梦呢,真不知道觉瘾怎么这么大!我急了,又趟着水连喊带叫去敲她们的门,才把她们的“魂”找回来。一时间,幼儿园的人都爬了起来,赶紧“抗洪救灾”,泼的泼,舀的舀,整个楼层呈现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不知道是哪一位顶个盆子,冲到卫生间里,找到了阀门扭了扭,才制止了水的喷射,多亏这个聪明人!

水源关住了,水势减小了,大家我看看你,你看看我,都忍不住笑了。你想,这场面多刺激,看着鞋子在水上漂,盆子在水里游,多有意思,多滑稽的经历。

现在不那么紧张了,女孩子们开始嘻嘻哈哈,说说笑笑。这时才想起来大家都光着脚,站在冰凉冰凉的水里,怎么刚才都没有感觉呢?再看头上身上也都湿得差不多了。我又一次发现我们的姑娘们,关键时刻还真不含糊。

没有大量的水外溢了,不过细水小流一时还解决不了。早晨的时候有个家长来帮忙,这个家长姓李,叫李秋风。他的儿子可不得了,有一天他读的故事是“老虎和熊”。故事里老虎和黑熊打架,结果一个累死了,一个被咬死了,李鹏读着读着居然哭了。他说:“黑熊多傻啊,把自己累死了。”看来,他不仅读懂了,而且还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对黑熊。因为,黑熊在故事中和老虎有所不同,是老虎向黑熊发起的挑衅,而且故意设计让黑熊一个劲地拔树,把它累到筋疲力尽的程度。所以,他的立场站到了黑熊的一边,并对黑熊的死感到伤心。

看来我们的教育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不仅帮助孩子获得了阅读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孩子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看来,这位家长也是个明白人,知道了这样的结果对孩子的意义,所以,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很支持,很上心。你看,在我们正需要援兵来助一臂之力的时候,他又及时出现了。

他看了看楼上楼下的情况,从家里拿出铁丝、钳子等,帮我们一顿收拾—情况好多了。

这个时期我们多亏有了家长做坚强的后盾,不然那麻烦和困难真是难以解决。你想,此时我们这批穆桂英们,特别是我本人,在郑州那才叫举目无亲,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连买东西都不知道往哪里走、坐几路车,修下水道也不知道找谁。那时还不像后来,好多事打个电话就行了。你不找人家,人家还主动找你吗?距离安装电话还远着呢,那时安装一部电话要排好长好长时间,而且需要交三千多元。这笔钱,就算做梦也不敢想。偏偏各种麻烦还格外多。大概是在闲置的这两年里,这些配套设施已经出了问题,或者是在建筑的时候就留下了隐患。所以,不是下水道堵了,就是水龙头坏了,要不就是电灯电线、消防栓、水表不好使,反正是“事故”不断。

你想想,我们这些女将们虽然不怕吃苦,也敢于冲锋陷阵,但好多工作是技术活,我们根本没接触过,完全是门外汉,一窍不通,干着急也用不上劲。那时候才真正感觉到到一个陌生环境来打拼的滋味:就好像你飘在空中,或者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里,两脚落不到实处,感觉特不踏实,而双手又什么也抓不到,觉得缺少依靠和凭借,而且没有安全感可言。因为,你知道一旦出现危险,没有办法获救。

多亏了这些小朋友的家长,一旦发现我们有什么麻烦,总是自觉自愿地来帮忙。还有,房东王经理和徐哥也时常伸出援助之手。比如,在我们平整操场的时候,王经理还亲自带领他们服务公司的一帮人马,铁锹、镐头齐上阵,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不过,我们的麻烦事也太多了,怎么好总是求人家呢。何况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求人,不愿意给人家找麻烦、加包袱,那样自己心里的包袱会更沉重,总觉得欠别人的太多。尽管大家并没有要求我如何报答,但我自己在心理上总有一种负债的感觉,而这种“债”想还怕也还不起。所以,担子能自己扛的就把它扛起来,除非是这些热心人主动伸手帮忙,而我们自己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

直到目前,我对自己的这种性格还不反感,恰好是这种自立会使人得到更多的锻炼,使人变得坚强、自信、独立。特别是使人心里没有羁绊,没有负担;这样心才是自己的,脚才是自己的,手才是自己的。我在独立办学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到哪儿,想飞哪儿飞哪儿,就因为我有这个自由。说到此,也应该感谢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父亲,他为我们营造的家庭环境,特别益于这种独立人格的养成,这种生存能力的发展。他对我们很少干涉,更没有强制,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拥有更多的自由、自信、自立,而且也才更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才愿意把这些宝贵的财富与别人一起分享。

假如,我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没有这样的氛围,没有这样的土壤,大概我就不可能是今天的我,现在的我。

说到这里,我为我们很多孩子感到可悲,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他们的自由空间太少了,对他们的包办、服务,甚至干涉太多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难以自立,也缺少自信,更多的是怯懦、无助和依赖,遇到困难他们会怨天尤人,遇到压力他们会手足无措。可惜,我们绝大多数孩子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这将如何是好?


来源:默认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2毫秒